那忽急忽徐、時高時低的古筝聲,就從這變化巧妙的指尖飛出來,傳入耳中秦筝聲聲,使人聯想到秦人的悲怨之聲。筝聲像柳條拂着春風絮絮話别,又像杜鵑鳥繞着落花,娟娟啼血。那低沉、幽咽的筝聲,好像誰家的白發老母黑夜裡獨坐燈前,為遊子不歸而對影憂愁,又好像誰家的少婦獨自守立空樓,為丈夫遠出而望月長歎。筝聲本來就苦,更何況又摻入了我的重重離别之恨,南北遠離,相隔千裡,兩地相思。
筝:一種撥弦樂器,相傳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發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歎,怆憔悴而懷愁”(漢侯瑾《筝賦》)。
抽弦促柱:筝的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撐,柱可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量。彈奏時,以手指或鹿骨爪撥弄筝弦;緩撥叫“抽弦”,急撥叫“促柱”。
“似逐”兩句:似,好像。逐,追逐。态,狀态,情态。随,追随。識,認得,辨别。
獨夜:孤獨一人的夜晚。
燈影:燈下的影子。
空樓:沒有人的樓房。
更(gèng):更加,愈加。
幾重(chóng):幾層。
“江南”句:指南北遠離,兩地相思。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670-672 .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