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氏隐居二首

题张氏隐居二首朗读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澗道馀寒曆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

霁潭鳣發發,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

譯文

春日的山中獨處無伴,因而特意把您訪求,丁丁的伐木聲使山谷更顯清幽。

經殘餘着寒氣和凍雪的山澗通道,曆石門古道于傍晚時分到達您的隐居處。

您從不貪财,夜間也不去觀看金銀之氣;隻願躲避災禍,每天欣賞麋鹿閑遊。

我乘興而來,為您的情懷所感而迷路;面對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遊之小舟。

張先生啊,您經常和我相見,眼下天色已晚,卻仍邀請我留下,以盡晚間雅興。

晴明的潭水上,鳣魚遊躍,弄出“發發”之響。春天草野間,傳來“呦呦”鹿鳴。

酒本是我杜家的,卻偏偏勞您來勸我;梨本是你張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前村的山路雖然艱險,卻已在醉中走熟;讓我們盡情地喝吧,來一個一醉方休。

注釋

張氏隐居:指張氏隐居之處。張氏:可能指張玠。杜甫晚年有《别張十三建封》。張建封,兖州(今屬山東)人。張玠為其父。

春山:指春日山中。庾信詩:“春山百鳥啼。”無伴:語出劉琨詩:“獨生無伴。”相求:互相尋求。《易》:“同氣相求。”

伐木丁丁(zhēngzhēng):語出《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嘤嘤。嘤其鳴矣,求其友聲。”《小序》:“《伐木》,燕朋友故舊也。”注:“丁丁,伐木聲。”山更幽:語出王籍詩:“鳥鳴山更幽。”

澗道:山澗通道。冰雪:猶言凍雪,冰讀去聲。

斜日:傍晚時西斜的太陽。陰铿詩:“翠柳将斜日。”林丘:指隐居的地方。謝惠連詩:“落雪灑林丘。”

遠害:避免禍害。《晏子春秋》:“可謂能遠害矣。”麋(mí)鹿遊:比喻繁華之地變為荒涼之所。《史記·李斯傳》:“麋鹿遊于朝。”

乘興:興會所至。《世說》:王徽之曰:“我本乘興而行。”杳(yǎo)然:渺遠貌。迷出處:一作“迷去處”。沈佺期詩:“此中迷出處。”盧照鄰詩:“桃源迷處所。”

對君:語本庾信詩:“對君俗人眼。”虛舟:謂空無所系。無人駕禦的船隻。

之子:這個人。指張氏。

晚興:至晚未衰之興緻。杜審言詩:“聖情留晚興。”

霁潭:一作“濟潭”,是指濟水言。仇兆鳌按:前章雲“林丘”,本章雲“山路”,則知不在濟水傍矣。以霁對春,正切時景。鳣(zhān)發(bō)發:發發:盛貌。

呦呦:象聲詞。鹿鳴聲。《詩經》:“呦呦鹿鳴”。蘇武詩:“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杜酒:家釀的薄酒。史傳杜康造酒,故稱。此亦有杜甫自诩之意。

張梨:典出潘嶽《閑居賦》:“張公大谷之梨。”可知張公梨乃時名産也;此處借指張氏所産的梨。謝靈運詩:“得性非外求。”

前村:語本沈炯詩:“火炬前村發。”山路:語本楊炯詩:“山路繞羊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