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月·五湖舊約

湘月·五湖旧约朗读

長溪楊聲伯典長沙楫棹,居瀕湘江,窗間所見,如燕公、郭熙畫圖,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聲伯約予與趙景魯、景望、蕭和父、裕父、時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煙月交映,凄然其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彈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筆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嬌之鬲指聲也,于雙調中吹之。鬲指亦謂之“過腔”,見晁無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過腔也。

五湖舊約,問經年底事,長負清景?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倦網都收,歸禽時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與,畫桡不點清鏡。

誰解喚起湘靈,煙鬟霧鬓,理哀弦鴻陣。玉麈談玄,歎坐客、多少風流名勝。暗柳蕭蕭,飛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魚應好,舊家樂事誰省。

()

譯文

長溪人楊聲伯任職于長沙,主管水上的船舶,居住在瀕臨湘江的地方,從窗戶上望去,景色如同燕公、郭熙的山水畫一般,起居十分幽雅自在。丙午七月十六日,楊聲伯約我和趙景魯、景望、蕭和父、裕父、時父、恭父幾人,乘大船同遊湘江,行至江心,但見山野空闊,江水清寒,煙霧月色交相輝映,一派蕭瑟的秋光。船中坐客都頭戴小帽、身着布衣,有的彈琴,有的高歌,有的飲酒,有的提筆寫詩。我創作這首曲子,乃是《念奴嬌》的鬲指聲,改為雙調吹奏。鬲指聲也叫“過腔”,見于晁無咎詞集。凡是能吹奏竹笛的人,就能過腔。

曾在太湖相約,問這一年發生了何事?使我未能如願,長久辜負了這清美的景色。太陽落入西山,漸漸聽見有人呼喚我,大家悠閑自在地坐在船上。勞累的漁民大都收網回家了,水鳥按時歸巢。月光下的沙洲一派幽靜。待船行至中流,更加從容舒緩,人們停止搖槳,水面澄清如鏡。

誰能喚起湘水女神,搖曳着如煙似霧的長發,撥弄着琴弦,彈奏出幽怨的琴曲。同遊坐客高談闊論,感歎在座之人,都是風流雅士。風吹柳枝發出蕭蕭之聲,夜空中星星緩慢墜落,夜深才知道現已經是秋天了。想起家鄉的美味,往日的賞心樂事誰會去了解。

注釋

湘月:詞牌名,姜夔自注:“予度此曲,即《念奴嬌》之鬲指聲也,于雙調中吹之。”雙調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韻。

長溪:古縣名,在今浙江霞浦縣南。楊聲伯:長溪人,姜夔好友,生平不詳。典長沙楫棹:任主管長沙水上船舶的官職。

湘江:水名。源出廣西省,流入湖南省,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燕公:宋代姓燕的名畫家有燕文貴,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精于山水,見劉道醇《宋朝名畫錄》。又有燕肅,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工山水寒林,《宋史》、《圖繪寶鑒》均有傳。郭熙:五代北宋間人,善山水寒林,見《宣和畫譜》。

丙午: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既望:農曆十六日。

趙景魯、景望:被約的同遊人。蕭和父、裕父、時父、恭父:均為蕭德藻的子侄,姜夔妻子的兄弟輩。

綀(shū)服:粗布衣。綀,粗麻織成的布。

鬲指:即隔指,古音樂術語,謂蕭管或笛子聲間隔一孔。

晁無咎:即晁補之,無咎是他的字。

五湖:此指江蘇太湖。

底事:何事。

暝入西山:謂暮色進入西山。暝,日落。

夷猶:從容自在。

時度:按時。

容與:悠然自得貌

畫桡(ráo):有畫飾的船槳。清鏡:指清澈的水面如鏡子一般。

湘靈:湘水女神,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傳說其善于鼓瑟。屈原《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

煙鬟(huán)霧鬓(bìn):形容鬓發美麗。

“理哀”句:指彈奏琴瑟,發出飛鴻的鳴聲。鴻陣,指鴻雁飛行時發出的叫聲。

玉麈(zhǔ)談玄:東晉士大夫常執玉麈高談玄理。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晉大臣王衍‘妙于談玄,恒接白玉麈尾,與手都無分别。’”這裡用以形容同遊坐客有名士風度。

蕭蕭:象聲詞,形容風聲。

冉冉:形容天宇群星緩緩降落。

“鲈魚”二句:意謂家鄉的風味定然很好,往日的賞心樂事誰人了解。《世說新語·識鑒》載,晉人張翰在洛陽任職,一日“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鲈魚脍……遂命駕便歸。”

參考資料:

1、劉乃呂.姜夔詞新釋輯評.北京市:中華書局,20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