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某月某日,韓愈再拜(書信用語,表示自謙):天池的邊上,大江的水邊,傳說: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魚類水獸等動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風喚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尋常所見的那種形狀,不用廣闊險峻的高山土丘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沒有水的時候,不能自己造出水來。它們十次有八九次被獱獺(一般的水獸)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憐它們的窘境而把它們運輸轉移(到有水的地方),隻不過是舉手之勞。但是這種怪物,報負和一般東西不同,它會說:“就算爛死在沙泥裡,我也高興。如果俯首帖耳,搖尾乞憐,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幫它的人遇到他們,熟視無睹,就像沒看見一般。他的死活,我們也無從知道了。
如今又有一個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試着擡頭鳴叫一聲(因為有能力的人已經對他們習慣而視而不見了),哪裡知道有能力的人不可憐它的窘境,而忘記了舉手之勞,把它轉移到水裡邊?别人可憐它,是它的命。别人不可憐它,也是它的命。知道生死有命還鳴号求助的,也是它的命。我(韓愈)如今确實有點類似于它,所以不顧自己的淺陋,而寫下這些話,希望閣下您垂憐并理解我!
(1)本文為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韓愈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時寫給别人的求薦信。
(2)濆(fén):水邊。
(3)常鱗凡介 ( cháng lín fán jiè ): 解釋 一般的魚類、貝類。比喻平凡的人。
(4)品彙匹俦:指同一類東西。
(5)獱(biān)獺:水獺,半水栖動物。
(6)於(yú):多作為介詞,是古漢語中用的很多的虛詞,“于”、“於”多數情況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義。
(7)庸讵:通假字通“豈,怎麼,何以”。
(8)忘:通假字通“無,沒有”。
參考資料:
1、漢語古文德譯應科目時與人書:韓愈 - 《德語人文研究》,1994年04期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