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水經》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裡。”郦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餘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後能發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麼呢?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将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裡的和尚讓小童拿着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出聲響,我當然覺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着小船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雲霄間發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鹳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船夫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湧進那裡面,水波激蕩因而發出這種聲音。船回到兩山之間,将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镗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于是我笑着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镗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隻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郦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願用小船在夜裡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歎惜郦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石鐘山,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明清時有人認為蘇轼關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也是錯誤的,正确的說法是:“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今人經過考察,認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具有鐘之“聲”,又具有鐘之“形”。
彭蠡:鄱陽湖的又一名稱。
郦元:即郦道元,《水經注》的作者。
鼓:振動。
搏:擊,拍。
洪鐘:大鐘。
是說:這個說法。
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
遺蹤:舊址,陳迹。這裡指所在地。
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越,高揚。
桴(fú)止響騰: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騰,傳播。
餘韻徐歇:餘音慢慢消失。韻,這裡指聲音。徐,慢。
得之:找到了這個(原因)。之,指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铿(kēng)然:敲擊金石所發出的響亮的聲音。
所在皆是:到處都(是)這樣。是,這樣。
元豐:宋神宗的年号。
六月丁醜:農曆六月初九。
齊安:在今湖北黃州。
臨汝:即汝州(今河南臨汝)。
赴:這裡是赴任、就職的意思。
湖口:今江西湖口。
硿(kōng)硿焉:硿硿地(發出響聲)。焉,相當于“然”。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搏人:捉人,打人。
栖鹘(hú):宿巢的老鷹。鹘,鷹的一種。
磔(zhé)磔:鳥鳴聲。
鹳鶴:水鳥名,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
心動:這裡是心驚的意思。
噌吰(chēnghóng):這裡形容鐘聲洪亮。
舟人:船夫。
罅(xià):裂縫。
涵澹澎湃:波浪激蕩。涵澹,水波動蕩。澎湃,波浪相激。
為此:形成這種聲音。
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中間是空的。
竅:窟窿。
窾(kuǎn)坎镗(táng)鞳(tà):窾坎,擊物聲。镗鞳,鐘鼓聲。
汝識(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嗎?識,知道。
周景王之無射(yì):《國語》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鑄成“無射”鐘。
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绛。莊子,魏绛的谥号。歌鐘,古樂器。
古之人不餘欺也:古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不餘欺,就是“不欺餘”。
臆斷:根據主觀猜測來判斷。臆,胸。
殆:大概。
終:終究。
漁工水師:漁人(和)船工。
言:指用文字表述、記載。
此世所以不傳也: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
陋者:淺陋的人。
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用斧頭敲打石頭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考,敲擊。
實:指事情的真相。
參考資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全日制高級中學标準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04-105
2、朱一清.古文觀止鑒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179-184
3、周先慎.蘇轼散文賞析集:巴蜀書社,1994年:159-166
4、曾棗莊 曾弢.蘇轼詩文詞選譯:巴蜀書社,1991年:264-270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