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郊野裡有塊小小的怪石,怪石邊長着叢竹子,挺拔碧綠。
有個小牧童持着三尺長的鞭子,騎在一頭老牛背上,怡然自樂。
我很愛這怪石,小牧童你别讓牛在它上面磨角;
磨角我還能忍受,可千萬别讓牛争鬥,弄壞了那叢綠竹。
子瞻:蘇轼。蘇轼工畫竹石枯木。
伯時:李公麟,号龍眠居士,善繪人物與馬,兼工山水。
野次:野外。
峥嵘:山高峻貌。這裡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
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語出屈原《九歌》:“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這裡代指竹子。
阿童:小童兒。語出《晉書·羊祜傳》中吳童謠“阿童複阿童”句。這裡代指小牧童。
箠(chuí):竹鞭。
禦:駕馭。
觳觫(húsù):恐懼害怕得發抖狀。語出《孟子·梁惠王》。這裡以動詞作名詞,代指牛。
砺角:磨角。
殘:損害。
參考資料:
1、陳衍 選編,沙靈娜,陳振寰 譯注.宋詩精華錄全譯(上、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3-1:第422-423頁
2、趙山林,潘裕民 編著. 桃李春風一杯酒——宋詩經典解讀 :中西書局,2009-10-1:第114-115頁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