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朗读

君不見詩人借車無可載,留得一錢何足賴!

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雖存耳先聩。

人将蟻動作牛鬥,我覺風雷真一噫。

聞塵掃盡根性空,不須更枕清流派。

大樸初散失渾沌,六鑿相攘更勝壞。

眼花亂墜酒生風,口業不停詩有債。

君知五蘊皆是賊,人生一病今先差。

但恐此心終未了,不見不聞還是礙。

今君疑我特佯聾,故作嘲詩窮險怪。

須防額癢出三耳,莫放筆端風雨快。

()

譯文

有位詩人窮不可奈,借輛車子搬家卻無物可載。恰如杜甫袋裡還有一文錢,買了鹹鹽卻買不上青菜。

我如今更似杜陵翁,右臂雖好耳朵已聾。

現在有人把螞蟻爬行當作牛鬥,我把驚雷閃電隻當作耳邊風。

自覺近來已經變作超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用不着像孫楚那樣去“枕流漱石”,人間禍福都是流水行雲。

倏忽當初本是一片好心,見到渾沌沒有五宮十分可憐。他用七天幫助渾沌鑿成七竅,七竅鑿成,渾沌便一命歸天。

飲酒賦詩本是圖個痛快酒後狂言,神仙見怪。人生識字便開始糊塗,寫出了詩文都要還債。

佛家把“五蘊”當作罪惡根源,我已經耳聾該可以稍稍心安。

可惜佛門道行我沒有修成,不見不聞還是心煩意亂!

朋友說我作啞裝聾,故作怪濤竭盡譏諷之能。

勸我不要自作聰明多說話,防止有一天耳朵長上頭頂。

注釋

⑴秦太虛:秦觀,字太虛。

⑵“借車”句:孟郊《移居》詩:“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

⑶“留得”句:杜甫《空囊》詩:“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⑷杜陵翁:指杜甫,号杜陵野老。

⑸“右臂”句:杜甫《清明》詩“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左耳聾。”聩(kuì):聾。

⑹“人将”句:《晉書·殷仲堪傳》載,殷仲堪的父親曾患過一種奇怪的耳病,聽到床下的螞蟻動,以為是牛鬥。

⑺噫(yì):歎息。

⑻“聞塵”句:佛家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又進一步把這些器官的感覺稱為“六塵”。譬如耳朵是“根”,聽覺(聞)就是“塵”。聞塵掃盡,便是失去聽覺,根性空,便是耳朵這個器官等于無用。

⑼“不須”句:這裡翻用晉代孫楚“枕流漱石”這句名言。詩中的意思是,以流水作枕,是為了洗耳。

⑽“大樸”句:《莊子·應帝王》說,倏、忽二人在渾沌生活的地方相遇(“渾沌”也是一個人),倏與忽覺得渾沌沒有人們都有的七竅,很是可憐,于是便助人為樂,一天幫渾沌鑿一竅。渾沌本是活的,誰知七竅鑿完,渾沌便死了。大樸,謂原始質樸的大道。

⑾“六鑿”句:《莊子·外物》說,人的喜、怒、哀、樂、愛、惡這六種情感是“六鑿”,人有各種情緒存在,便是“六鑿相攘”,不得安甯。攘,侵犯,這裡指存在。

⑿口業:佛教語,指妄言、惡口、兩舌、绮語。這裡喻禍從口出。

⒀五蘊:佛家把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五蘊皆是賊”和“六鑿相攘”意思相同。

⒁人生一病:指聽覺。差:通瘥,病愈。

⒂佯(yáng):假裝。

⒃額癢出三耳:隋朝傳說,有個叫張審通的秀才,夜間睡夢中在冥府任記錄。一次,冥官為了獎勵他,在他額頭上也安上一隻耳朵。審通醒來後,覺得額頭發癢,轉瞬間果真湧出一隻耳朵,比原來的聽覺更靈。于是一時傳為奇事,稱他是“三耳秀才”。但是這隻耳朵有如雞冠,頂在額頭上,有損美觀。

參考資料:

1、霍松林.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97-400

2、王水照 朱剛.蘇轼詩詞文選評: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80-81

3、孫凡禮 劉尚榮.蘇轼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