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六国论朗读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衆,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裡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争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争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範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範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内,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将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

譯文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着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面積千裡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麼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啊!

  秦國要和諸侯争奪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争奪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着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區,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從前範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範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麼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後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可是當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内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後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着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禦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後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域内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着四個沒有戰事的國家,協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餘四國在後方休生養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麼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隻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注釋

六國:齊、楚、燕、趙、韓、魏。世家:《史記》記述諸侯王的傳記稱為世家(農民起義領袖陳涉、儒家創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此屬例外)。“六國世家”,即六國諸侯王的傳記。

竊:私下,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

五倍之地、十倍之衆:謂六國與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山西:古地區名。戰國、秦、漢時期,通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這裡指崤山以西。

咎:怪罪。

疏:粗忽。

勢:大勢、形勢。

不在齊、楚、燕、趙:這四國皆遠離位于西部的秦國,不與其接壤,故雲。

而在韓、魏之郊:韓國疆土有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國之間,為軍事上必争之地。故雲秦吞六國,首先戰事當發生在“韓、魏之郊”。郊,邑外為郊野。周制,離都城五十裡為近郊,百裡為遠郊。後泛指城外、野外。與下句“韓、魏之野”,的“野”,同義,都是田野、國土的意思。

塞:阻塞,擋住。

沖:要沖,軍事要道。

蔽山東之諸侯:遮蔽了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

範雎:字叔,戰國時魏人。後入秦說秦昭王,他曾勸說昭王:“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于韓乎?王不如收韓。”(《史記·範雎蔡澤列傳》)收韓,收服韓國。

商鞅:也叫衛鞅,衛國貴族,公孫氏。後入秦,勸說孝王伐魏,“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為然。使衛鞍将而伐魏······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史記·商君列傳》)故雲“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韓魏之心”三句:範雌說秦王曰:“夫稚侯越韓、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于秦。······越人之國而攻可乎?其于計疏矣。······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缪乎!”(《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剛,故剛城,今山東省甯陽縣。壽,今山東省郓城縣。

乘:乘勢攻擊。

附:依附。

障:屏璋。

委:托付。

區區:小,少。

當:抵當。

折:損折。

東諸侯:山東的諸侯,這裡指齊、楚、燕、趙。

擯(bìn):排除。

完:全,這裡指保全國家的完整。

寇:敵寇,侵略者,這裡指秦國。

出身:獻身。

“以二國”三句:意謂用韓、魏二國的力量共同對付秦國,齊楚燕趙四國則可在後方休養生息,并且暗地幫助韓、魏二國的急需之物。陰助,暗中幫助。

疆埸(yì):邊界。

背盟敗約:即“背敗盟約。背,背棄。敗,破壞。

自相屠滅:指六國間自相殘殺。

伺其隙:窺側着六國疲困的可乘之機。

參考資料:

1、朱明倫.唐宋八大家散文 廣選 新注 集評 蘇轍卷:遼甯人民出版社,1997年:95-98

2、朱一清.古文觀止鑒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235-240

3、林永輝·三蘇《六國論》分析·湖南師範大學·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