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旄

干旄朗读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素絲纰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幹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幹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

譯文

牛尾之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邑郊。素絲束束理分明,良馬四匹禮不輕。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麼來回敬?

鷹紋大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近郊。束帛層層堆得好,良馬五匹選得妙。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麼來回報?

鳥羽旗幟高高飄,人馬來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順的賢士,有何良策來回報?

注釋

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

幹旄(máo):以牦牛尾飾旗杆,樹于車後,以狀威儀。幹,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

孑(jié)孑:旗幟高舉的樣子。

浚(xùn):衛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縣。

素絲:白絲,一說束帛。纰(pí):連綴,束絲之法。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良馬四之:這裡指四匹馬為聘禮。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彼:那。姝(shū):美好。一說順從貌。子:賢者。

畀(bì):給,予。

旟(yú):畫有鷹雕紋飾的旗幟。

都:古時地方的區域名。《毛傳》:“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組:編織,束絲之法。

予:給予。

旌(jīng):旗的一種。挂牦牛尾于竿頭,下有五彩鳥羽。

祝:“屬”的假借字,編連縫合。一說厚積之狀。

告(gǔ):作名詞用,忠言也。一說同“予”。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02-104

2、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