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汪中撰。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二月十九日,江苏仪征县盐船突发大火,130多只船葬于火海,千余人焚为灰骨。汪中此文,即为凭吊这次火灾中的罹难者而作。作者怀着对遇难者深厚的同情之心,以凄丽哀痛之笔,生动而详尽地描绘了盐船失火的惨状。文中叙火势之威烈,铺排渲染,使人惊心动魄;记船民火中相救求生,细致曲折,使人悲切欲涕。文末又加一段关于死的议论,语出肺腑,凄恻呜咽,悲怨之气袅袅不绝。通篇文章呈现出一种凄壮之美,虽用骈体文写造,而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清汪中撰。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二月十九日,江蘇儀征縣鹽船突發大火,130多隻船葬于火海,千餘人焚為灰骨。汪中此文,即為憑吊這次火災中的罹難者而作。作者懷着對遇難者深厚的同情之心,以凄麗哀痛之筆,生動而詳盡地描繪了鹽船失火的慘狀。文中叙火勢之威烈,鋪排渲染,使人驚心動魄;記船民火中相救求生,細緻曲折,使人悲切欲涕。文末又加一段關于死的議論,語出肺腑,凄恻嗚咽,悲怨之氣袅袅不絕。通篇文章呈現出一種凄壯之美,雖用骈體文寫造,而毫無矯揉造作之态。
辞赋名篇。东晋孙绰作。《文选》、《艺文类聚》见载。天台山在今浙江东部天台县境。赋序是一篇精美散文诗,总体概括了天台山“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的自然美的特征,分析了不见记载的原因:冥奥幽迥,罕登莫祀。交待了“奋藻以散怀”的写作动机。赋文以纪游的方式,夹叙夹议。先从外观,写天台山的高大、奇美,侧面构象,以虚出实,“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疑。”尤其是写南门二奇“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两句,名传千古。接着写身在山中一路观赏,披荒榛,陟峭崖,济楢溪,落五界,跨悬磴,临幽深,践滑石,搏翠屏,揽樛木,援葛藟,九折,至仙都。 以足迹为线索,既写出景点繁多,观览不及;又突出奇趣无穷,美不胜收。最后写游山的感受,进入无人之境,方可领悟到“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的佛道之理,方可感受到“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的人生妙趣。本赋以游览的感受悟理为创作主题,激情横溢,玄理层生,情、景、理交融在一起,探幽之情支配着冒险攀登,奇美之景将游兴升华到“出有入无”的精神至境。这篇成功的作品,最使作者自鸣得意,示其友人范启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
辭賦名篇。東晉孫綽作。《文選》、《藝文類聚》見載。天台山在今浙江東部天台縣境。賦序是一篇精美散文詩,總體概括了天台山“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的自然美的特征,分析了不見記載的原因:冥奧幽迥,罕登莫祀。交待了“奮藻以散懷”的寫作動機。賦文以紀遊的方式,夾叙夾議。先從外觀,寫天台山的高大、奇美,側面構象,以虛出實,“蔭牛宿以曜峰,托靈越以正基。結根彌于華嶽,直指高于九疑。”尤其是寫南門二奇“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飛流以界道”兩句,名傳千古。接着寫身在山中一路觀賞,披荒榛,陟峭崖,濟楢溪,落五界,跨懸磴,臨幽深,踐滑石,搏翠屏,攬樛木,援葛藟,九折,至仙都。 以足迹為線索,既寫出景點繁多,觀覽不及;又突出奇趣無窮,美不勝收。最後寫遊山的感受,進入無人之境,方可領悟到“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的佛道之理,方可感受到“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于自然”的人生妙趣。本賦以遊覽的感受悟理為創作主題,激情橫溢,玄理層生,情、景、理交融在一起,探幽之情支配着冒險攀登,奇美之景将遊興升華到“出有入無”的精神至境。這篇成功的作品,最使作者自鳴得意,示其友人範啟雲:“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一说出于后人伪托。《古文苑》、《艺文类聚》见载。葛洪《西京杂记》:“司马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文章述己游于梁王,梁王悦之,邹阳因相如“美丽闲都”而谮之。相如于是答梁王,己不好色,并与孔(丘)墨(翟)之远避女色不同。遂举二例证之。其一说,东邻有一美女,恒“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臣弃而不许。”其二说,自己暮宿上宫时,“有女独处,婉然在床”,为已设旨酒,进鸣琴,歌“有美人兮来何迟……”而“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此文虽含讽谕,但多佚荡情思,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同旨。全文以丰富的想象和铺陈手法描绘女性的神情举止、体貌服饰,极为生动细致,其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且巧妙运用对话与氛围描写,又善以对比来渲染主题,具有明显的艺术效果。张溥曰:“《美人赋》风诗之尤,上掩宋玉。盖长卿风流放诞,深于论色,即其所自叙传……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此赋为后世作品中女性的描写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辭賦名篇。西漢司馬相如作。一說出于後人僞托。《古文苑》、《藝文類聚》見載。葛洪《西京雜記》:“司馬長卿素有消渴疾,及還成都,悅文君之色,遂發痼疾,乃作《美人賦》,欲以自刺而終不能改。”文章述己遊于梁王,梁王悅之,鄒陽因相如“美麗閑都”而谮之。相如于是答梁王,己不好色,并與孔(丘)墨(翟)之遠避女色不同。遂舉二例證之。其一說,東鄰有一美女,恒“登垣而望臣,三年于茲矣,臣棄而不許。”其二說,自己暮宿上宮時,“有女獨處,婉然在床”,為已設旨酒,進鳴琴,歌“有美人兮來何遲……”而“臣乃脈定于内,心正于懷,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舉,與彼長辭。”此文雖含諷谕,但多佚蕩情思,與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同旨。全文以豐富的想象和鋪陳手法描繪女性的神情舉止、體貌服飾,極為生動細緻,其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且巧妙運用對話與氛圍描寫,又善以對比來渲染主題,具有明顯的藝術效果。張溥曰:“《美人賦》風詩之尤,上掩宋玉。蓋長卿風流放誕,深于論色,即其所自叙傳……得之于内,不可以傳。”(《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此賦為後世作品中女性的描寫提供了成功的借鑒。
晋刘伶撰。在“竹林七贤”中刘伶既以脱略形骸见称,更以善饮著名。本篇即表达了为酒所沉醉的“大人先生”藐视一切的气概。在“大人先生”眼中,一切都充满了主观的色彩,而这都源于驾驭外物、追求永恒的精神欲求。在他看来,时间不再构成对生命的威胁,“朝为美少年,夕暮成老丑”的悲哀已为“以天地为一朝,以万物为须臾”的豪迈所替代。生命的呈现也不再是如履薄冰状态下的苟延残喘,而是“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自由翱翔。而外界的存在经过一番主观化以后,则完全失去了原来的力量:“孰视不见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很显然,本篇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但比庄子更激烈,更惊世骇俗。据史载,刘伶为人异常羸弱,以此羸弱之躯出此雄奇之文,大概也是一种心理平衡吧。
晉劉伶撰。在“竹林七賢”中劉伶既以脫略形骸見稱,更以善飲著名。本篇即表達了為酒所沉醉的“大人先生”藐視一切的氣概。在“大人先生”眼中,一切都充滿了主觀的色彩,而這都源于駕馭外物、追求永恒的精神欲求。在他看來,時間不再構成對生命的威脅,“朝為美少年,夕暮成老醜”的悲哀已為“以天地為一朝,以萬物為須臾”的豪邁所替代。生命的呈現也不再是如履薄冰狀态下的苟延殘喘,而是“幕天席地,縱意所如”的自由翺翔。而外界的存在經過一番主觀化以後,則完全失去了原來的力量:“孰視不見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很顯然,本篇從内容到形式都受到了莊子的影響,但比莊子更激烈,更驚世駭俗。據史載,劉伶為人異常羸弱,以此羸弱之軀出此雄奇之文,大概也是一種心理平衡吧。
赋别集。南宋高似孙撰。3卷。此集专收作者拟楚辞之作与赋类作品。作者自序称“余固不能窥(屈)原作,犹或知原志者,辄抱微款,妄意抒辞”,因以《骚略》名集。卷一收拟《九歌》而咏越地之作15首及《欸乃辞》2首;卷二收《嶀台神弦曲》及《幽兰赋》等九篇,有诗歌,亦有辞赋;卷三收《水仙花赋》、《水仙花后赋》等赋6篇。今传有《百川学海》、《宋人集丁编》、《四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賦别集。南宋高似孫撰。3卷。此集專收作者拟楚辭之作與賦類作品。作者自序稱“餘固不能窺(屈)原作,猶或知原志者,辄抱微款,妄意抒辭”,因以《騷略》名集。卷一收拟《九歌》而詠越地之作15首及《欸乃辭》2首;卷二收《嶀台神弦曲》及《幽蘭賦》等九篇,有詩歌,亦有辭賦;卷三收《水仙花賦》、《水仙花後賦》等賦6篇。今傳有《百川學海》、《宋人集丁編》、《四明叢書》、《叢書集成初編》等版本。
辞赋名篇。唐代李华作,《文苑英华》、《全唐文》、《唐文粹》见载。李华唐开元年间(713—741)为谴责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而写的一篇赋。作者由古战场的凄凉景象写到秦汉以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其间充满着他对历代士兵悲惨遭遇的同情,抒发了厌恶战争、反对战争的思想感情。文章着重反对秦汉以来的开边战争。唐玄宗时,大举进行开边战争,人民深受其害。作者最后提出制止战争的办法是:施行仁政,安定四境。因此,本文在当时是有针对性的。文章采用了“铺采摛文,体物言志”的写法,极力铺陈夸张描写,有强烈的感染力。另外,语言流畅,音韵和谐,读来毫不拗口。对后世影响较大。
辭賦名篇。唐代李華作,《文苑英華》、《全唐文》、《唐文粹》見載。李華唐開元年間(713—741)為譴責唐王朝窮兵黩武的政策而寫的一篇賦。作者由古戰場的凄涼景象寫到秦漢以來戰争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其間充滿着他對曆代士兵悲慘遭遇的同情,抒發了厭惡戰争、反對戰争的思想感情。文章着重反對秦漢以來的開邊戰争。唐玄宗時,大舉進行開邊戰争,人民深受其害。作者最後提出制止戰争的辦法是:施行仁政,安定四境。因此,本文在當時是有針對性的。文章采用了“鋪采摛文,體物言志”的寫法,極力鋪陳誇張描寫,有強烈的感染力。另外,語言流暢,音韻和諧,讀來毫不拗口。對後世影響較大。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前附司马迁《屈原列传》、张任可《序》以及《序例》诸文。 正文分十四卷,删去王逸《楚辞章句》所录《七谏》以下五篇,补入梁代江淹《山中楚辞》四篇和《爱远山》,又因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故附作《九昭》一篇,“以旌三间之志”。《通释》在作品题目之后,附王、朱等人题说,然后参以己意以正题旨,继而分段作注,并说明各段大意,以求“通释”。作为与屈原经历大致相同的王夫之,能够通过注释《楚辞》,阐发并表达其抗清复明、忍辱负重的爱国之情,故把握屈作题旨,多切实际;在具体注释章句中,能“旌幽志”、“达微言”,深入作品之中,疏达通解,并注意纠正和批判王逸、朱熹等人的见解,突破传统巢臼,“就文即事,顺理诠定”;发前人未发之言,有许多真知灼见。但由于王氏的过分比附于屈原,亦有不少主观臆断之处,甚至以道家之说阐发屈旨,妄加议论,是不对的。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前附司馬遷《屈原列傳》、張任可《序》以及《序例》諸文。 正文分十四卷,删去王逸《楚辭章句》所錄《七谏》以下五篇,補入梁代江淹《山中楚辭》四篇和《愛遠山》,又因王夫之“生于屈子之鄉,而遘闵戢志,有過于屈者”,故附作《九昭》一篇,“以旌三間之志”。《通釋》在作品題目之後,附王、朱等人題說,然後參以己意以正題旨,繼而分段作注,并說明各段大意,以求“通釋”。作為與屈原經曆大緻相同的王夫之,能夠通過注釋《楚辭》,闡發并表達其抗清複明、忍辱負重的愛國之情,故把握屈作題旨,多切實際;在具體注釋章句中,能“旌幽志”、“達微言”,深入作品之中,疏達通解,并注意糾正和批判王逸、朱熹等人的見解,突破傳統巢臼,“就文即事,順理诠定”;發前人未發之言,有許多真知灼見。但由于王氏的過分比附于屈原,亦有不少主觀臆斷之處,甚至以道家之說闡發屈旨,妄加議論,是不對的。
楚辞研究专著。今人黄寿祺、梅桐生合著。黄寿祺(1912—1990),福建霞浦人。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本书由梅氏注译,黄氏审阅。全书兼收王逸《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两书的篇章,共译注楚辞作品67篇,为目前最全的楚辞注译本。《全译》的体例是:每篇前均有“题解”,主要考释作品的名义、写作年代、作品归属、内容特色等。接着用明畅的现代诗句与原文对照翻译。然后是注释,疏解难字难词的音义。注释中附以“按语”,以补注释之不足,主要对前人错误有选择地予以考辩,并分析作品艺术特色,段落大意。篇末殿之以“说明”。本书的特点是译文以直译为主,较准确;注释博采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言而有据,扎实可信,能做到通俗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汤炳正教授认为:“此书为世之读《楚辞》者,在古语、今语之间搭起了一座方便之桥,是有功于屈学的一部力作。”郭维森教授说:“译文准确畅达,富有文采,颇能传达楚辞的韵味。本书对传播楚辞极为有益,对于研究者也具有参考价值。”198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属该社《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50种之一。
楚辭研究專著。今人黃壽祺、梅桐生合著。黃壽祺(1912—1990),福建霞浦人。曾任福建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本書由梅氏注譯,黃氏審閱。全書兼收王逸《楚辭章句》、朱熹《楚辭集注》兩書的篇章,共譯注楚辭作品67篇,為目前最全的楚辭注譯本。《全譯》的體例是:每篇前均有“題解”,主要考釋作品的名義、寫作年代、作品歸屬、内容特色等。接着用明暢的現代詩句與原文對照翻譯。然後是注釋,疏解難字難詞的音義。注釋中附以“按語”,以補注釋之不足,主要對前人錯誤有選擇地予以考辯,并分析作品藝術特色,段落大意。篇末殿之以“說明”。本書的特點是譯文以直譯為主,較準确;注釋博采古今學者的研究成果,言而有據,紮實可信,能做到通俗性與學術性的統一。湯炳正教授認為:“此書為世之讀《楚辭》者,在古語、今語之間搭起了一座方便之橋,是有功于屈學的一部力作。”郭維森教授說:“譯文準确暢達,富有文采,頗能傳達楚辭的韻味。本書對傳播楚辭極為有益,對于研究者也具有參考價值。”1984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屬該社《中國曆代名著全譯叢書》50種之一。
岁芳兮婉冉悲,江空兮兰枻归。
人婵媛兮胡来迟,憺风魂兮佩谁思。
素衣兮俨黄里,玉襦兮蒙翠被。
明波渟渟兮渺愁予,含香怀春兮中心苦。
昔遗褋兮今契阔,佇佳期兮窅修绝。
幻尘缘兮謇中忧,时既晏兮不可留。
汎云軿兮水裔,糺予瑟兮难理。
人奚归兮路苍茫,湘有皋兮春绿起。
歲芳兮婉冉悲,江空兮蘭枻歸。
人婵媛兮胡來遲,憺風魂兮佩誰思。
素衣兮俨黃裡,玉襦兮蒙翠被。
明波渟渟兮渺愁予,含香懷春兮中心苦。
昔遺褋兮今契闊,佇佳期兮窅修絕。
幻塵緣兮謇中憂,時既晏兮不可留。
汎雲軿兮水裔,糺予瑟兮難理。
人奚歸兮路蒼茫,湘有臯兮春綠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