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志

荆楚岁时记 宗懔

梁代宗懔撰。1卷。古代记述岁时风俗的名著。按时序记录古荆楚地区节令风俗。自元日至除日,凡36事,如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正月七日为人日;立春,正月十五;二月八日,释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时。又如春分、寒食、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七月七、七月十五、八月一,秋分、九月九、十月朔日(秦岁首)、仲冬之月,冬至、十二月八为腊日、暮日、除夕等。原书早佚,今传世1卷本亦残缺不全。后晋刘㫬《旧唐书·经籍志》载:“《荆楚岁时记》十卷,……又二卷,杜公瞻撰”。杜氏乃注本。至今其卷数说法不一。注本除杜氏外,尚有五代前蜀之杜光庭本,今已无考;有元末陶宗仪辑《说郛》百卷本;明何允中辑《广汉魏丛书》本;清代《四库全书》本以及民国《四部备要》本等。因保存大量珍贵的民俗资料,历来多为人所引称,流传广泛。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民俗传承、源流,具有重要价值。

()

岁华纪丽谱 费著

风俗志。元费著撰。一卷。附《笺纸谱》一卷、 《蜀锦谱》一卷。著,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第进士。授国子助教。官至重庆总管。成都自唐始,繁富甲于西南,富贵者优闲,岁时燕集,已成风尚。南宋末因兵燹,市闾凋敝。费著为追述旧事,述成都风俗之盛,集为此书。约四千字。体例仿《荆楚岁时记》,自元旦迄冬至,凡四时八节,风俗习惯,无不备载。对研究该地民俗有一定价值。其《笺纸谱》和《蜀锦谱》记汉唐以来蜀中特产,如薛涛笺、谢公纸、广都纸以及盘球、葵花、八答晕、天下乐等蜀中锦缎多种。有《四库全书》本。

()

虏庭事实 文惟简

原书已佚,仅于涵芬楼《说郛》卷八存留数则,分为姓氏、风俗、仗责、拜天、黄鼠、婚聘、过盏、放偷、披秉、哑揖、丧葬、血泣、释奠、寺塔等条,记述了女真各部当时的政治、生活习俗等内容。

()

番禺杂记 郑熊

《番禺杂记》郑熊撰。原书已失传。是研究广州早期地方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文献。现有元·陶宗仪辑录本,收入《说郛》一书,共10条,记录岭表山川异物,可惜较为简略。

()

天台风俗志 陈锺琪

《天台风俗志》一卷,记台州府天台县风物民情。天台县隶属于今台州市,因天台山而得名,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区西北部。三国吴大帝黄武至黄龙三年(222-231年)之间,从会稽郡章安县分置始平县,此为天台建县之始。《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以《天台风俗志》为阙名,根据附录《天台山文化·民间聚会》可知,著者为清末民初天台陈锺琪。

()

帝京岁时纪胜 潘荣陛

风俗志。清潘荣陛撰。不分卷。荣陛,大兴(今北京)人。雍正间供职皇宫。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和《昏仪便俗》等。是书为作者感“皇都品汇万方”而“岁时节令,风土景物”无所记述,乃以其耳目闻见著为是编。约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二万九千余字。专记北京岁时风物。由正月至十二月,分记元旦、进春、星灯、喇嘛打鬼、天诞、上元、三元、烟火、中和节、花朝、清明、端阳、天坛、仲秋、赏菊、占雪、送寒衣、丢百虫等九十四条。对了解北京旧时四时八节、风俗颇有参考价值。特别有关厂甸、隆福寺、花市、什刹海、钓鱼台等市场和名胜古迹的记载,以及有关烟火、溜冰、放河灯等内容,为研究北京历史提供了颇为重要的资料。所记衣着饮食,雍容华丽,海味珍餐较多,对下层社会淳朴风习记载较少。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北京史迹丛书》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校改本。

()

西藏风俗记 沈宗元

清末民初沈宗元撰。

()

燕京岁时记 富察敦崇

风俗志。清富察敦崇编写。富察敦崇,满族人。所编是书以一年从始到末的顺序介绍各时的节令、风俗、禁忌和各种仪礼娱乐活动。其中有一月的元旦,八宝荷包、祭财神、破五、人日、打春、灯节、筵九、打鬼、大钟寺、白云观、厂甸、东西庙、土地庙、花儿市、耍耗子、耍猴儿、耍苟利子、跑旱船,二月的太阳糕、龙抬头、春分、清明,三月的蟠桃宫、潭柘寺、戒台、天台山,四月的舍缘豆、万寿寺、妙峰山、榆钱糕、黄鹂,五月的端阳、雄黄酒、天师符、城隍出巡、过会、瑶台、磨刀雨,六月的洗象、祭马王、祭关帝、十刹海、扫晴娘、酸梅汤,七月的丢针、鹊填桥、法船,八月的中秋、月光马儿、月饼、兔儿爷摊子,九月的九月九、钓鱼台、九花山子、财神庙,十月的十月一、添火、卖宪书、风筝、毽儿、咘咘噔、太平鼓、走马灯、蛐蛐儿、聒聒儿、油壶卢、粟子、白薯,十一月的翻褂子、冬至、九九消寒图、拖床、溜冰鞋,十二月的腊八粥、大白菜、雍和宫熬粥、封印、封台、春联、门神、除夕等等。是书与 《帝京岁时纪胜》 的内容互有异同,可参证补充。书中有些内容,也与宫廷事务有关,如打春条,就按礼部则例,说明是日大兴、宛平县令设案于午门外正中,奉恭进皇帝、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

()

旧京遗事 史玄

地理杂志。明末清初史玄撰。一卷。玄字弱翁,吴江(今属江苏)人。是书以明末北京生活习俗为背景,叙述宫中遗事轶闻及民间生活习俗。约当崇祯年间成书。一万三千余字。首言北京外城、内城、紫禁城规格、各门设置及南北京帝庙所祀诸帝贤臣名相异同及所在位置。对万历以来神宗、熹宗、崇祯诸帝性格爱好及皇亲势派、宫中选婚、日常风习等皆有记载。涉及刑典者如阉党魏忠贤弄权,设东厂、西厂,寻事杀人。他如宫中端午、重阳赐宴;京中祭祀、课税、灾异、民情;妇女服饰、民间饮食、伎艺等皆有详载。亦记宫中打稻之戏,宫人饰演农夫贩妇, “田官”征税等。是书可供研究明宫遗事、北京风俗参考。有民国十八年(1929) 铅印本。

()

杭俗遗风 范祖述

风俗志。清范祖述撰。一卷。于同治二年(1863)撰成是书,专记道光至咸丰以来俗情掌故。约三万七千字。分时序、乐善、声色、婚姻、寿诞、丧事、排场、俦品、女工、饮食、驰名、备考十二类。时序类记其四季风俗、婚姻、寿诞、丧事,排场诸类记婚嫁、生日、作茔安葬、搭彩等三十余事,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丰富史料。声色类载杭城四大戏班,南词、花调、木人戏、花鼓词及著名艺人,是研究戏曲发展史重要资料。女工类记妇女所事职业,如磨纸、糊锭、办线、收生等,详叙其操作,工具及生意状况。饮食类专载各味食店及四时点心。全书内容广泛,所记均为作者亲见,详实可据,与后出《杭俗怡情碎锦》相接,备载杭城近代掌故。抄本见藏台湾,前有林真序及自序,后附吴凤藻撰祖述墓志铭及自跋。 另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申报馆丛书》续集本等。

()

番社采风图考 六十七

风俗志。六十七编撰。辑入孙殿起、雷梦水辑,叶祖孚编《台湾风土杂咏》,时事出版社1984年12月初版。本集原作者署为“白麓六十七居鲁甫”。“白麓”是作者籍贯。六十七,字居鲁,清代满族人,乾隆时官至给事中,曾任巡台御史。撰有《台阳杂咏》、《番社采风图考》等。《番社采风图考》编撰有关反映台湾高山族平埔人风情习俗的诗作,计21首,详加诠释,为后人了解与研究高山族提供民族学与民俗学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诗词分社师、舂米、织布、乘屋、口琴、沐儿、布床、穿耳、箍腹、文身、凿齿、戏球、鼻箫、斗走、种芋、完饷、公廨、会饮、番戏、渡溪、艋舴、秋千、洛川等为题,分门别类归纳独特的“番俗”风情:住宅削竹为椽,编茅为盖;杵粟“计足供一日之食”;“蓬麻茜草”编织”达戈纹”,贯耳“使耳孔大如巨环,垂肩上”;以针刺肤,文身“有如花草锦绣及台阁之状”;凿齿联姻,“取痛庠相关之意”;箍腹斗走,托球秋千;构屋笄居,琴箫挑逗;沐儿灌,祛病除邪;农事既毕,招邀同饮赛;歌舞盛会,备极媚态;竹筏渡溪,刳木造艋舴等。同时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间南北诸社创办“社师”,传授儒学经典的情景。这些诗词优美清新,风格质朴,韵律委婉,常为清代以

()

绝域纪略 方拱乾

风土记。清方拱乾撰。一卷。成书于康熙元年(1662)。有说铃、昭代丛书、小方壶斋丛钞、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等版本。内容分:流传(沿革)、天时、土地、宫室、树畜(五谷杂粮、土特产、动植物)、风俗、饮食等等。这是黑龙江牡丹地区传世的第一部风土记。系作者亲身见闻,是研究清初黑龙江、吉林历史的珍贵资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1985年已出新标点本。

()

陶甓公牍 刘汝骥

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

北京岁时记 蔡省吾

风俗志。蔡省吾撰。一卷。此书专记北京风俗。

()

荆楚岁时记译注 宗懔

南朝梁宗懔撰。《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三》、《四部备要 ·史部》及《旧小说 ·甲集》等均有收录。今存1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译注出版。宗懔字元懔,江陵 (今属湖北)人。先仕萧梁,后入北周,官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有集20卷。《荆楚岁时记》为其代表作。它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古代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凡37条。在每一条目之下,“正文”简述节令时俗,“按语”说明某一时俗的来龙去脉,引用经典俗传达68部计80多处。体例以时为序 (即从元旦至除夕)。就其反映的内容来分,大致可以概括为七大类:(1)事件与人物。(2) 农事、生产。(3) 防病、治病及卫生。(4)祭祀祖神。(5)爱情、婚姻和家庭。(6)文娱、体育及旅游活动。(7)迎新去恶。文字清新、流畅,有些记述还引用了不少诗人骚客的名言精语,诵读起来文学性甚浓。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它保存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以及古代的医药和文体活动等社会情况,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