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桂林风土记 莫休符

唐莫休符撰。作者在广西西道任职 期间,博采桂林山水、寺庙、里宅、城亭、古迹、人物等 资料。退居后,粗录见闻为《桂林风土记》,成书于 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全书内容广泛,其中反映 了传说人物尧、舜与南方民族地区的密切关系、灵渠 对沟通中原与粤西关系的评议等,对研究古代南方 民族史有参考价值;谱民风、记土产的记述体裁,对 后世著述领域亦有积极影响。是研究广西地方史和 壮族史的早期重要文献资料之一,收入《丛书集成 初编》中。

()

吴地记 陆广微

江苏地方志。旧题。唐陆广微撰,后集宋佚名辑。一卷,后集一卷。广微,唐禧宗时人。书成于唐乾符三年(876)。主记吴地(约相当今苏州上海等地区)建置沿革、户数、两税、茶盐酒,城郭历史、八门故实,吴县、长洲、嘉兴、崑山、常熟、华亭、海盐等七县设置、改并、距郡里数、古迹、户数;又载花山、支硎山、余杭山、横山、鸡笼山、昇犹山及太湖、女妏湖、百口桥、乘鱼桥、重元寺、乾元寺等,及泰伯至夫差二十五主情况。后集为宋人续前集而作。记事止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多采掇县录、图经。主记吴江县等析置、钱氏改号,及有关全场位置,吴县、长洲等五县所辖和有关寺院、桥梁等情况。全书约一万二千余字。为唐代仅存地记之一。原书散佚,经后人采掇成篇,又窜入他说,以足卷帙。序记罗城作亚字形,周敬王六年(前514)至唐乾符三年(876)仅一千三百九十年,与书载一千八百九十五年不符,又至大宋淳熙十三年(1186)总二千二百一十五年,实为一千七百年,亦与所记不符。故此序乃南宋时人所作。有明万历《古今逸史》本,清《四库全书》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

蛮书 樊绰

又称《云南志》、 《云南记》、《云南史记》、 《南夷书》、 《南蛮书》、 《南蛮记》。民族地理著作。唐樊绰撰。十卷。绰为安南经略蔡袭幕僚,为应付南诏之扰,故广采史志,及亲历目睹所得,纂为是编。咸通四年(863)成书,次年补附录诸条。一万二千余字。 分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十事,每事各为一卷。附录盘瓠、白虎传说,异牟寻与崔佐时誓文等六事。记述云南历史、交通、各族概况,尤以南诏社会经济、制度、军事训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为详。是志为现存云南方志最古者, 《新唐书·南蛮传》和《资治通鉴》有关古滇、越的记载,多取材于是编;程大昌、 李荣陛等考证《禹贡》,均宗其黑水之说,向为世人所重视。是研究云南史志的珍贵文献。原书久佚,今本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武英殿聚珍版本, 《四库全书》本。近人向达《蛮书校注》(1962年中华书局版),周维衍《蛮书校注读后》(《历史研究》,1965年第六期),方国瑜《樊绰考说》(《思想战线》,1981年第一期),均可供参考。

()

岭表录异 刘恂

地理杂志。唐刘恂撰。三卷。恂唐昭宗时人,曾为广州司马,官满居南海,遂作是书。原书早佚,今传本辑于《永乐大典》,共一百二十四条,约一万四千字。其中以记岭南《今两广)草木禽兽为主,兼及民族风俗。虽不分门列目,但各以类聚,别为上、中、下三卷。卷上记飓风、海潮、梧州对岸西火山、廉州珠、富州、宾州、澄州金、瑇瑁等特产和民族风俗为主。特别有关潮(今潮安)、循(今惠州)二州多野象,及潮循人捕象食鼻、云南豪族各家养象,负重致远,对研究我国古代象的分布、使用和自然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卷中多记岭南古代草花竹木果类等状况,其中尤以引进波斯枣、毕占国扁核桃及岭南佳果荔枝等,为岭南古代农作园艺和生物的重要资料。卷下主记南海各种鱼类、贝类、虫蛇共三十余种。对考查我国南海水产资源和陆生动物亦颇有意义。文字古雅,记载详赡,历为考据家引证,对考释古代岭南动植物有重要训诂名义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本。

()

北户录 段公路

地理杂志。唐段公路纂,崔龟图注。三卷。公路仕历不见史传。约咸通十二年(871)从茂名归南海。其先仕南粤,后官万年县尉,是书为作者亲自南游五岭间采撷民间风土、习俗、歌谣、哀乐等而作。以《史记·秦本纪》 “南尽北户”,即开北户以向日名书。约二万字。卷一所记通犀、孔雀、鹧鸪、鹦鹉、绯猴、蚺虵牙、红虵、水鱼等陆水动物及飞禽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捕捉饲养方法、用途等;卷二载蚊扇、鹅毛被、红虾盃、鸡毛笔、红盐等用物、食品;卷三记岭南无核荔枝、变柑、山桔子、山胡桃、白杨梅及越王竹、指甲花等花卉竹木。对研究我国唐代岭外地区生物资源、地理环境及人们生活习俗、食品结构等颇有意义。有《古今说海》、《学海类编》、 《丛书集成》、 《四库全书》各本。

()

古清凉传 释慧祥

二卷,唐释慧祥撰,约成书于调露元年(679)以后,为一部最早记载佛教圣地五台山(清凉山)的史传。以作者亲身见闻记述了该山的命名、地理环境、名胜古迹、高僧信士登临、佛菩萨显化故事等,可看作一部五台山导游书。后来有北宋僧延一予以扩充,撰成《广清凉传》。《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有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常为说法。”中国佛教徒认为山西五台山即为文殊师利菩萨所在的清凉山。

()

来南录 李翱

记行著作。唐李翱撰。一卷,翱字习之,赵郡, (约当今河北赵县)人,一作成纪(约当今甘肃天水)人。贞元进士,历官庐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撰有《李文公集》等。是篇约八百四十字。记其元和四年(809)十月奉命南下,自东都洛阳出发,经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到达广州。记水陆道路、里程、河流顺逆、滞流等甚详,对研究唐代交通有参考价值。有《说郛》本,《唐人说荟》本, 《五朝小说》本等。

()

寺塔记 段成式

唐段成式撰于会昌三年(843年)至大中七年(853年)之间。一卷。会昌三年,作者与友人张希复、郑符访长安诸寺院,想补《两京新记》和《游目记》的缺漏,后因官职离开长安,大中七年重归长安,整理旧稿,写成此书。此文收录于《说郛》。记载唐长安(今陕西西安)寺及塔的事迹,包括其名称、地理位置、状况、景致、佛像,及在其间发生的传说。据此可探寻唐长安佛寺之分布。《寺塔记》分上下两卷,原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的第5、6卷。《酉阳杂俎》续集,传世的刊本已不多见。196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寺塔记》是以明毛晋《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再用嘉靖间赵琦美脉望馆本互校,并加以断句成书。1983年再版。

()

元和郡县图志 李吉甫

南宋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首次刊刻,图已亡佚,因而现传有志无图,故又称《元和郡县志》。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撰。原书四十二卷,今传本只有三十四卷。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全书分十道四十七镇,记述了各州的户口、物产、州县的沿革、山川险易、古迹史事等。每镇篇首皆有图。今图已散佚,文大部尚存。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开元占经 瞿昙悉达

《开元占经》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它是印度后裔天文学家瞿昙悉达于唐开元二年(714)主持编纂的,历经十年左右。全书120卷,这部书事关占星,因而唐以后各代政府均秘而不传,藏于宫闱。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安徽道士程明善在古佛籍中发现了一个传抄本,于是它开始在民间流传,后清收入《四库全书》。《开元占经》辑录现已失传的古代天文、占星著作77种,纬书82种,是座大型的历史文献宝库。书中收有大量关于天文星象及各种物象变化的占语。亦搜集到古代甘氏、石氏、巫咸氏三家的占经资料,保存了不少古代天文占候方面的文献。书中还介绍了印度的《九执历》,对中国的天文学、星占术都有很大的影响。

()

湖山叙游 刘暹

湖景丽于昼,湖情暇于夜。主一舟焉,以司昼夜之长。晴开雨泊,傍树依云,栩栩然也。虽然,犹未也。神飘忽而无所着,其为游也,不静矣。于是舍舟而僦居。半在山,而半在水。背高而凭流,浣以红,而沃以青。眠食于其间,徘徊于其上。极朝昏之变态,看烟云之吐吞。其于湖也,亦非泛泛焉者矣!虽然,亦未也。湖之境有,未历湖之情,终未周也。

()

西川青羊宫碑铭 乐朋龟

寺观志。唐乐朋龟撰。一卷。朋龟曾官兵部侍郎。中和四年(884)成稿,凡九千余字。记道观西川青羊宫的地理位置及四周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矿物、居民、政区隶属沿革等,虽以道家说教,行文迷离,然有关地理记述较多。所记道教传说、历代川蜀政治与军事史实,可供研究该地区唐代历史参考。有《道藏》本, 《重刊道藏辑要》本。

()

天台山记 徐灵府

游记。原题方瀛等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徐灵府撰。徐灵府,字名征,自号默希子,钱塘(今杭州)人。唐道士。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台岭。此书则成于宝历初年。《天台山记》古逸丛书本,共一卷。是作者在唐元和年间(806—820)游天台山的游记。主要记载了南北朝、隋、唐时期天台山佛道两教兴起的历史情况。其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此山修寺说法、开创宗派以及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吕洞宾在此山隐居修炼等情况。约成书于唐元和年间,曾有写本流行。近世有《古逸丛书》本。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括地志輯校 佚名

又名《坤元录》、 《魏王地记》、 《贞观地记》。地理总志。唐李泰主修,萧德言等撰。五百五十卷。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初封魏王,后改封濮王。贞观十二年(638),为建树声誉,奏请召集著作郎萧德言等文士参预纂集。十五年(一说十六年)成书。 《序略》部分,概述历代政区地理。本于《贞观十三年大簿》所规定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老旧闻,于正文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兼记山川形势、河流沟渠、风俗物产、人物、古迹等故实,为唐宋著作,如张守节《史记正义》等多所称引。对《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诸书的编纂亦有较大影响。为研究唐前及唐代历史地理有参考价值。原书于南宋后散佚。清代先后有九种辑本,而以孙星衍《括地志辑本》八卷较为通行,收入《岱南阁丛书》、 《正觉楼丛刻》、 《槐庐丛书》。今人贺次君在孙氏辑本基础上重新搜集,排比为四卷,改正旧辑本若干错讹之处,又增补几十条,题为《括地志辑校》,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

()

步天歌 王希明

别名《天文鬼料窍》,中国古代指导认识星空的歌辞。唐丹元子作。有《通志》本、《文献通考》本、《玉海》本、《灵台秘苑》本、《中西经星同异考》本及各种坊刻单行本。各家考证,丹元子应为唐初中期人王希明,身世不详。全书为长篇七言诗,可分31段,共2500余字。据南宋郑樵所记,宋时已有数种不同版本,文辞颇有舛误,经他作了“稽定”,收于《通志·天文略》。其他各本所载,内容基本相同。文字各略有出入,句形亦稍有参差。编排次序,明以前版本为二十八宿、太微宫、紫微宫、天市宫、宫一作垣;清以后改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本书按二十八宿及三垣的天区分划,依次吟咏叙介吴末晋初太史令陈卓订定的中国283星座1464颗星的位置及星数。从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开始,向北述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继为西方七缩奎、娄、胃、昴、毕、觜、参,再述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自二十八宿末端,转向黄道以上,太微垣星座,旁按三台,转而咏紫微垣各座,最后方是天市垣。全诗系统性颇强,末称“水火木土与并金,以次别有五行吟”,知原本下有咏五大行星诗句,今佚。句中叙星,不少附有赤、黑、黄等字样,保留着

()